二年级语文《古诗二首》课堂备课笔记
2023-05-13
本课由杨万里的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和杜甫的《绝句》两首古诗组成。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,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,诗句情景交融,诗中形象生动逼真,是古诗中写景名作。两诗虽然都

教材分析:


本课由杨万里的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和杜甫的《绝句》两首古诗组成。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,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,诗句情景交融,诗中形象生动逼真,是古诗中写景名作。两诗虽然都是写景,但手法各异。《绝句》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,一句一景,动静结合,有声有色,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。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,图文对照,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,以读带讲,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,进而受到美和感染,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,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。

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

教学目标:


1、会认12个生字,会写8个字。


2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,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。


3、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。积累古诗中的名句。


教学重难点:


识字、写字,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。


课前准备:生字卡片、课件


课时安排:2课时


教学过程:


第一课时


教学目标:


1、会认5个生字,会写4个字。


2、有感情地朗读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,并背诵古诗。


3、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。


教学过程:


一、激情导入


同学们,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,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,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,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。今天,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,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,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,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。板书课题。介绍作者杨万里。


二、初读古诗理解诗句


(一)初读


1、自由练读


2、指名读(注意断句,读出古诗的韵律美)课件出示古诗


3、齐读


(二)理解诗句


1、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?


2、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?(毕竟、四时)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


3、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。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?有什么样的感受?(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,绿的无边无际。荷花格外红艳,红得另有一种模样)


小结:这“无穷的绿”和“别样的红”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,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”


4、齐读古诗课件出示


三、体会诗情


1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。(讨论)


2、体会作者的感情。(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,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。)


3、齐诵古诗。(创设情境:同学们就是杨万里,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……)


四、拓展学习


1、回顾古诗。相机板书:送别诗西湖荷花


2、小组为单位。上网查阅,自主学习


3、交流汇报师生互动


小结: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,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,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,多发现,多查找,吸收更多的知识,来促进我们的学习。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。


第二课时


教学目标:


1、会认7个生字,会写4个字。


2、有感情地朗读《绝句》,背诵古诗,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。


3、积累古诗中的名句。


教学过程:


一、复习检查


背诵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。


二、初读《绝句》


1、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。


2、交流自学所得:


卡片认读生字──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(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)──扩词──展示读,正音。


三、朗读感悟


1、默读古诗,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,你觉得该画哪些画?


2、交流理解,说理由,教师相机简笔画:


学生畅所欲言。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、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。


3、感悟语言之美:


再读古诗,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?


如:黄鹂、翠柳、白鹭、青天,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。


在语言的比较中,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、朴实自然、一句一景、动静结合、有声有色,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、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。


四、美读成诵


1、自读、小组合作推荐读。


2、配乐读。


3、背诵。


五、书写指导


书写剩下的字,强调“含”与“岭”,一个不要多点,一个不要漏点,重点指导“窗、柳”。


板书设计:


绝句


[唐]杜甫


两个黄鹂鸣翠柳,


一行白鹭上青天。


窗含西岭千秋雪,


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

《古诗二首》教学反思


利用导学案进行上课,孩子们开始敢于表现自己,认可自己,大胆发言了,课堂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喜人场面,面对这一切,教师们兴奋之余也不得不思考,怎样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下去?目前使用的评价机制需不需要细化或者有所推陈出新?总是同一模式,孩子会不会天长日久而出现审美疲劳?小学语文教学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,读悟结合,读写结合怎样在新模式中一样完美实现?带着重重思考,进入了古诗二首的教学。


传统对于古诗的教学,我们采用解诗题,知诗人,明字义,连诗意,读诗句,悟诗情的方法,屡试不爽,孩子们学的轻松,记得牢靠。其中少不了老师的喋喋不休,编制导学案的时候,同年级教师认为,这两首诗诗句意思一目了然,直接设置探究点两个即可,均从此诗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入手。集体备课时,大家没有太多意异议,真的一节课走下来,再次碰头的时候,无不后悔不已,很怀念传统上法的轻松、清晰和踏实。产生如此挫败感,细究其因:


1.我们将探究点定位过高,在没有学生对于诗意流畅的理解基础上就要体悟作者的写诗意图,有些空中建楼阁——设计者沾沾自喜,建筑工人愁眉不展。


2.传统教学一节课一首诗,而现在一节课两首诗,还要把表述角度完全不一样,说明道理几乎相同的两首诗同时解读。孩子大有思绪混乱,不知所晕的感觉。


3.具体操作中,关于两个探究点的学习,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让学生自学,对学,群学。产生思绪混乱,影响对每首诗清晰的认知。


课后,后悔不已。高效课堂的初衷是节省时间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徜徉,而我呢,却不得不再用一节课帮他们把混乱的思绪理顺。痛定思痛,不禁产生种种假想:如果在学案的设计中,讲第一个探究点设定为:你认为这两首诗各讲了什么?(利用已经习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,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工具书,同伴,老师解决),给一定的自学时间,然后对学,汇报,这样,好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,后进同学也能在小不步子中走的踏实。当这一步成功后,设置第二个探究点:这两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?(可以重点探究一首。)教师为学生减轻量上的要求就是减轻了心理压力,如果真的自能深入的理解了一首的道理,在交流中第二首也能知晓。岂不发挥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:可视听,可思考!如果在具体操作中,我对学案的操作细节做稍稍的调整:如,学完一首,同样的方法学第二首,是不是可以保证学生思路的清晰?


总之,我告诉自己。无论怎样课改,目的只有一个:就是让孩子学的轻松学有所获,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将传统的好方法和现在的好模式进行一个柔和,将课堂教学法嫁接在传统优秀教学方法上,那样结出果实的时间也短,结出的果实更甜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