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3-05-15
教材简析:
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《古诗三首》中的第一首诗。第七单元的主题是“人物品质”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是一首送别诗,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,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。
设计理念: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,培养语感。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,个人感悟,个人语言修养。语感从何而来,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,因为古诗有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的意境美,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,重在读通、读懂、熟读成诵。鼓励学生围绕课后题自主、合作学习,形成学习能力。
教学目标:
1.正确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,背诵积累送别诗。
2. 感悟诗歌的内容,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,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。
3.抓住“冰心”“玉壶”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。
教学重点:
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,理解体会诗意,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。
教学难点:
体会诗人不会因为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,感受诗人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。
教学时间:
1课时
教学过程
播放歌曲《相见时难别亦难》
谈话:相见时难别亦难,多情自古伤离别,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、最凄美的话题,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,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,唐代被称为“七绝圣手”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,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《芙蓉楼送辛渐》。
二、解诗题。
请同学们自读课题,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?
预设:“芙蓉楼”是润州(今江苏镇江)地城楼。“送”是送别地意思。“辛渐”是诗人的一位朋友。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?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。
三、知作者。
课下我们搜集了关于作者王昌龄的资料,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呢?
1.学生说说对王昌龄的了解。
2.教师出示王昌龄图片、简介和写作背景。
王昌龄简介,字少伯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汉族。圣堂著名边塞诗人,擅长写七言绝句,后人称王昌龄为“七绝圣手”。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,格调高昂,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。存诗一百七十首,作品有《王昌龄集》。
师:我们学过的有【出塞】(其一)(齐背)
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写作背景: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。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(今南京是)丞任,辛渐是他的朋友,这次辛渐由润州渡江,取道扬州,北上洛阳。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,然后在此分手。
四、读古诗,了解古诗大意。
1.打开课本,请同学们自由读诗。
点拨:注意要读出诗的节奏来。
2.指名朗读,教师点评,并进行范读。
教师点拨:我们读古诗文,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,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。
3.借助注释,结合你自己的感受,谈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?让你感受到了什么?
(自学后,小组合作交流,然后全班交流。)
4.全班交流。
(1)借助注释说说关键词的意思,每句诗的大意。
(2)师生合作古今对译读。
师: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,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,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,而我却要独自留下,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。
生: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师: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,请你一定转告他们,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。
生: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5.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读古诗。
五、精读古诗,重点品悟
师: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很到位,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?
(小组内交流。)
1.学习体会“寒”感悟“孤”。(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)
(1)自然的“寒”与楚山的“孤”。
师: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,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,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——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民送客楚山孤。(齐读)
(2)离别的“寒”内心“孤”。
师点拨: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,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?
学生谈体会。(朋友间的离愁别绪)
师:是啊,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,也沁透在两个离别的人的心头啊,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!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?(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。)
(3)对世态的“寒”,内心的孤立无援。
师:除此之外,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?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。
(课件出示补充资料: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,为人刚正不阿,为官清廉,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,两次贬官,开元二十七年,被贬为江宁丞,开元二十九年,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,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,顽强斗争,直到最后“安史之乱”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,终年不到六十岁,他一生壮志未酬,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。)
随机提问:你认为这个寒,我们还能怎么理解?(学生谈体会)
师:世态的炎凉,朝廷的不公,仕途的坎坷,使他更觉寒心啊,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,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,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。(齐读)
2.感悟诗人高洁的情怀(品读后两句诗)。
(1)读一读后两句诗,说说你的感受。(自学后小组交流)
师:天亮了,这对好友就要分别。如果是你,你会让好朋友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?(学生自由回答。)
师: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咐辛渐——
生:齐读(“洛阳亲友如想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)
师:芙蓉楼一别,辛渐即将回到洛阳,见到家乡的亲友,猜想一下,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?
生:预设:(年迈的双亲,结发妻子,儿女,兄弟姐妹,友人)
师: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?
生:预设(他为什么不回来?是否吃饱穿暖?他究竟犯了什么错?为什么屡遭贬斥?)
师: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,但是他最想告诉家人的一句话是——
生:齐读:“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“
师:可见,王昌龄尽管两次被贬却绝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(高洁清廉)的品质。
哪些字词表明了诗人的信念?
冰心: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。
玉壶:里里外外晶莹剔透,洁白无暇。
师:由此可见,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。
多么正直的人,多么高洁的心啊!
师引读:所以,当年迈的双亲问他:你会因横遭诽谤而改变气节吗?
王昌龄会坚定地说:“一片冰心在玉壶!“
当结发妻子问他:你会因处境艰难而向恶势力屈服吗?
王昌龄会深情地说:“一片冰心在玉壶!”
当亲密的朋友问他: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,与贪官佞臣同流合污吗?
王昌龄依然豪迈地说: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“!
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: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“!
这真是“直如朱丝绳,清如玉壶冰。” ——[南朝]鲍照《代白头吟》
志士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,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。
3.归纳主题。
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,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孤寂之情,用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“表明了诗人高尚的节操。同时”一片冰心在玉壶“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,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。
4.熟读成诵。
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,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,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,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。
六、拓展
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。全诗即景生情,寓情于景,含蓄蕴藉,韵味无穷。
【芙蓉楼送辛渐】 (其二)
丹阳城南秋海阴,
丹阳城北楚云深。
高楼送客不能醉,
寂寂寒江明月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