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3-05-15
15自相矛盾
“其人弗能应也”何也
《自相矛盾》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。本单元以“思维的火花”为主题,语文要素是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,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”。本文选自《韩非子》,此书中的寓言故事经典隽永,表达凝练简洁, 却又能给人很深的启迪。本文虽是文言文,但基于学生以往学习文言文及古诗的经验,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内容,难度不会太大。重点是探究“其 人弗能应也”的原因,以此进行头脑风暴,了解围观者及楚人的思维过程,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。
【教学目标】
1.借助注音,读准“吾、弗、夫”3个生字,,能正确书写“矛、盾、誉、吾”4个生字。
2.借用注释,联系阅读经验和上下文猜测等方法理解“鬻、誉、陷、或、弗、夫、立”等字意,了解课文主要内容,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。
3.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,能说出“其人弗能应也”的原因。
【教学设想】
咬文嚼字
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( )。
——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A 阔 B 远 C 高
板块一 走近《韩非子》
1.揭题。
(1)读课题。
(2)图解矛和盾。明白矛和盾的作用是一攻一防,属对立关系。
(3)“矛”与“予”的区别,“盾”的笔画。
2.走近《韩非子》。韩非,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,哲学家和散文家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又称“韩非子”。著作收录在《韩非子》中,文章中有很多寓言故事:守株待兔、滥竽充数、郑人买履、买椟还珠……
板块二 读文悟意
1.读准字音。鬻盾 吾盾 弗能应 夫不可
2.结合注释读,理解“鬻、陷、或、夫”的意思,读通句子。
3.根据阅读经验猜,联系上下文猜,读懂“誉、莫、弗、立”的意思。
4.读出节奏。
5.逐句读懂意思。
板块三 探究思维
1.探究楚人“其人弗能应也”的原因
2.因为 或曰:“以/子之矛陷/子之盾,何如?”
3.走近“或”的内心。思考:楚人如此叫卖,你为什么心生此疑问呢?请说说你的思维过程。
4.走近楚人的内心。如果你就是楚人,听了路人的质疑后,你怎么答不上来呢?你是怎么想的?
板块四 讲好故事
1.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?
加入人物说话的语气
根据对内容的理解,加入人物的动作、神态
增加围观者的议论
……
2.讲故事给同桌听。
板块五 理解寓意
1.出示故事结尾的议论: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
2. 你理解这句话了吗?读了故事,你悟出什么道理呢?